《北京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疫情下降的拐点已经出现曾光预测疫情潜藏着 [复制链接]

1#
女性白癜风好治 http://www.xxzywj.com/m/

12日上午11时30分许,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个人微博发文,称疫情下降的拐点已经出现,但还潜藏着上升的拐点。

以下为曾光微博全文:

对当前形势的新思考:疫情下降的拐点已经出现,还潜藏着上升的拐点。

1,在疫情分析中,拐点是指传染病流行趋势的转折点,就是一个时点的概念。对流行病学工作者而言,经常看到流行趋势图中,全国或某一省市各种传染病疫情下降的拐点和上升的拐点,以及升降拐点的交替转换。因此,不要把拐点的概念复杂化,也不要简单地理解拐点出现了的大局已定。

2,我国内地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形势的不同,可以分为武汉市/湖北省的战场,以及湖北以外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场。其中,湖北以外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每日确诊病例数已经连续下降6天,下降的拐点在2月5日左右。需指出,这是按确诊病例数统计出的拐点,由于在每个患者确诊前,都要经过暴露-感染-潜伏期-发病-就诊-确诊的全过程,实际拐点的出现应该比确诊时间早得多。

我曾经长达17年负责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和统计分析工作,通过对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分析,提前预测了湖北以外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确诊病例数的拐点在“武汉封城”后5-至10天后出现,又提出阴历正月十五见分晓,看来是预测对了。

据我所知,国家疾控中心的疫情分析专家,也一直同时以确诊时间和发病时间分别为统计分析拐点,他们按发病时间分析,1月23日“武汉封城“后的3天内即已出现了疫情下降拐点,随着时间的进展,这一拐越来越明确。不难理解,由于专业不同有些学者对拐点有不同的认识。也不介意,媒体和网民圈对拐点的非专业的评议。

重要的是,大家都关心疫情走向,都积极参与。有必要在概念统一后,共同认知业已出现的下降拐点,为我国艰难、伟大的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而信心倍增。

3,我又要预测了,在下降拐点之后,还难以避免又出现一个疫情上升的拐点。理由是,切不可以低估多达1.6亿人口流动返程潮对疫情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冲击作用。

上述流动大军无论乘坐火车、长途汽车还是飞机返程,都处在密闭的环境中,容易导致病毒传播。返城后能否平安度过一个最长潜伏期,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我预测,按发病时间估计,拐点比返程高峰推迟一个潜伏期出现,如果按确诊时间估计,还要在后延一周左右的时间。各地上升拐点是否真的出现?以及上升的幅度大小?直接考验各地的防控工作是否扎实。

令我最担心的是,由于疫情统计拖后于感染时间,近日内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疫情的不断下降,因此掩盖了返程感染造成实际上升的趋势,使人们放松了警惕。

加油呀!度过了这一关,我们就可以更客观地看到离疫情防疫战的决定性胜利有多远了。

延伸阅读:

钟南山:全国疫情拐点无法预测,但峰值应在二月中下旬出现

2月11日下午,广东省医疗队武汉前方ICU团队与后方广州医院举行远程视频会诊。钟南山院士也应邀参与此次会诊,会诊中途,钟南山院士还接受了媒体远程采访,在回答环球时报-环球网赴武汉特派记者关于疫情“拐点”的问题时,钟南山院士表示,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一个严格的拐点预测。

钟南山院士称,通过一个数学的智能分析模型,并结合近日的实际情况进行纠正,再加上现在的气候等等危险因素,以及现在中央对于“早发现,早隔离”政策的强力执行,可以看到现在全国新增病人数量的趋势是在慢慢减少。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南方地区在二月份中旬以后,或者说到二月下旬,患病人数应该达到最高峰。

延伸阅读:

钟南山领衔新论文:个别潜伏期最长24天,吸氧是目前主要疗法

2月9日,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中国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上发表。(注:medRxiv的论文均未经同行评审)

论文中称,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

同时,仅有1%左右的患者与野生动物有过直接接触,而超过3/4的患者为武汉本地居民,或曾与来自武汉的人员接触过。这为新冠肺炎人传人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除了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两种途径,研究人员还在一些患者的粪便样本,以及胃肠道、唾液或尿液、食道侵蚀出血部位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因此卫生保护应考虑到通过胃肠道分泌物的传播。

不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

研究的数据从哪里来?截至年1月29日,研究团队从31个省、市的家医院中提取了例经实验室确认的,由-nCoV引发的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患者数据。

分析发现,患者中位年龄为47岁。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分布,15岁以下者占0.9%。女性为41.9%。其中,25.2%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该研究继续证实了人传人。仅1.18%的患者与野生动物有直接接触,而31.30%的患者去过武汉,71.80%的患者与武汉的人接触过。在这名患者中,2.09%为医务工作者,43.95%为武汉居住者,26%的患者未去过武汉或接触过武汉回来的人。这些结果印证了此前的一些报道,如家族聚集性发病、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等,因此,不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

研究发现,中位潜伏期为3.0天(范围为0至24天),低于此前预计的5.2天。这有助于指导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时间。

感染者就诊时可能不发热

在症状方面,发烧(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见的症状,腹泻(3.7%)和呕吐(5%)等消化道症状较少见。20.9%的患者在出现病毒性肺炎前或者无病毒性肺炎的前提下,仅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值得留意的是,研究发现,感染者在就诊时仅43.8%发烧,但住院后发热比例达到87.9%。15.7%的患者发生严重肺炎。在新冠肺炎引发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中,不发热的患者比SARS冠状病毒感染者和MERS冠状病毒感染者要多。论文表示,如果监测重点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