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汉崮李春晓 [复制链接]

1#
-MP3-K-FTD04:34来自春晓空间东汉崮、长岭(春晓摄)

在我西郭庄老家的村北,有一道东西横亘的长岭。岭的西端,与挺拔秀丽的东汉崮相接。一岭一崮,天设地造,巧妙构成了一条昂首苍穹的巨龙,使得这方水土灵气、瑞气十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传说中,东汉崮名字的来历,与东汉王朝开创者刘秀皇帝有关。因此,东汉崮更显人文情怀,更具皇家气派。基于此,能够登顶东汉崮,就是一种荣耀,一种自豪和骄傲。因为我的家住在这里,想爬东汉崮,是抬足之劳之事。从小到大,我数次爬过东汉崮,但记忆比较深刻的,也就三两次。

东汉崮实景(春晓摄)

躲灾避难,东汉崮给人安全感

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到五十多年前那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记得生产队里的小队长经常在下午走街串巷,口头传达上级指示,可劲儿吆喝,广大社员同志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千方百计预防地震。小队长为了警告那些不关心地震防范的人,总是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八个字喊得特别响亮。在此情况下,曾在上海当过兵、是建国后第一批义务兵的父亲对小队长的吆喝格外重视。他以为,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相当正确。即使睡在天井里搭起的防震棚内,如果一旦大的地震发生,地裂水涌,也会性命难保。出于这种想法,每当小队长扯着嗓子吆喝“今天晚上大家注意,很可能有大的地震发生”时,他就匆匆吃上几口饭,趁着天还未黑,嘱咐母亲在家里看着我的几个小妹妹。然后,领着我就走出家门,走出村外,直奔崇山峻岭而去。那时我年纪尚小,父亲要带我去干什么,我一无所知。只是大体记得,父亲之所以带我一人出家,就因为我是家里孩子们中的唯一一个男孩。

星光下,父亲带我走上了一座高山。在山顶上,环顾四周,到处黑茫茫的。打盹了,父亲就叫我躺在大石块上睡觉。一觉醒来,我发现父亲还坐在一边一袋一袋地吸着旱烟。他边吸烟边说,在这里睡觉,比在家里安稳,地震时掉不进地缝里去,也不会被地下冒出的水淹着。

当时,我觉得父亲很了不起,佩服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安心地再睡。等再次醒来时,已是东方日出,霞光万道。放眼四望,群山连绵,山岭遍布,梯田层层。这是我首次离开家门,离开村庄,站在最高的大山上看自己的家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那么新奇。后来才知道,父亲带我躲避地震爬上的高山,就是著名的东汉崮。

东汉崮的顶部圆形平整,是巨型石灰岩层,高达数丈。其基本情况《沂水地名志》载:“东汉崮位于泉庄区驻地西南3.5公里。海拔.9米,山势挺拔壁立,极为壮观。……”听老人们说,在防地震之前的许多年月里,当地百姓经常跑到长岭和东汉崮上躲避战乱。如此一来,我想,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某种情况下,原来还有另一层意思。可见,东汉崮,在当地百姓心目中,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崮,而是护佑大家平安的“保护神”。只是,现在发现,这个“保护神”已有多处悬崖因底层的页岩水浸、风化,无力撑托,断裂崩塌,翻滚崮下。如果爬上崮顶观光的人们,尽量不要站在悬崖边上拍照或玩耍。

东汉崮西部的泉庄崮群(春晓摄)

踏青游玩,东汉崮给人增力量

在我们这儿,每到清明节,即使农活再忙,人们也要到坡里、山上踏青游玩大半天,好上看看自己家乡的风景。有一年的清明节,我与九十九岁时去世的爷爷等人游上了东汉崮。

自古以来,爬东汉崮只有从崮的前面才能上去。其他三面,都是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崮的前面,有两条“人”字形的羊肠小道。西边的羊肠小道,是从西边爬崮的人们用双脚踩出来的;东边的羊肠小道,是从东边爬崮的人们用双脚踩出来的。祖祖辈辈,这两条小道上不知留下了多少人的汗水。

从西郭庄步行约4里路,就到了东汉崮东面之下的崮庵小庄。这个小庄,是离东汉崮最近的庄。从这里爬东汉崮,就如从“大红门”、“天外村”启程爬泰山。踩着东边的乱石路爬东汉崮,要穿荆棘,越松林。还有野兔跑,山鸡飞,雀儿叫。特别看到被獾扒出的许多个坑窝儿,就不免想到也许有狼从长岭走来。如果在雾蒙蒙的天气一人独行,心中自然会萌生恐惧感觉。

在爬东汉崮的小路上,喘粗气、流汗水不可避免。那次与爷爷爬崮时,有的年轻人和小孩叫累声一出,身子骨壮实的爷爷就笑道:“爬这点崖头算什么?当年,达子来时,俺们都是跑着上长岭、爬东汉崮。”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给大家加足了油,鼓起了劲。竟然觉不着多么累,就笑傲于东汉崮顶了。

爬上东汉崮,东看看,西望望,南瞭瞭,北瞧瞧,方觉天之高,地之大,方知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渺小。特别在崮顶上听老人们津津有味的讲刘秀皇帝和娘娘也爬过东汉崮,东汉崮底下有一个大渊子、渊子里有一对金扁嘴(鸭子)、在大雾天有人还听到金扁嘴呱呱叫的一个个故事时,大伙儿无不如痴如醉,喜出望外。这时,才觉得东汉崮神奇无比,伟大盖世。

是的,东汉崮位于西部的石棚、西昌峪崮群,西北部的纪王崮,南部的九龙崮(九山),东部的长岭中心,可谓一崮独秀。站在东汉崮顶,才明白什么是“站得高,看得远”。

在大峪村西望东汉崮“怀抱子”(春晓摄)

体验生活,东汉崮一梦进汉朝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如果有感而发,写点东西可算是一件比较愉快的事情。多年来,我写过一点田园诗,同时,也写过一点小故事等等,名字还被载入了《山东作家辞典》。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观察,对文学的理解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回首往事,发现有些积累多年的创作素材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夜深人静,难于入眠时想,如果把这些民间传说素材加以分析、融合,并参考有关史料,也许可以创作出比较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来。在我的脑海里,因为耸立着一座东汉崮,因为烙下了刘秀皇帝与山里女子邂逅的凄美传奇印记,尤其对“红颜薄命”的山里女子身怀怜惜之情。所以,对创作一部彰显崮文化、泉文化、民俗文化、医药文化,乃至历史文化的雅俗共赏的作品似乎水到渠成。为此,在年的一个秋日,我独自登上了东汉崮。

这次登上东汉崮,主要目的是寻找心理上的体验。体验近两千年前东汉王朝上至皇帝,下至太监、州官、黎民百姓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一种人文情怀。站在崮顶,俯瞰崮东面幽深山坳里的一个小山包,我反复思考老人们对此讲过的故事。故事讲到,这个小山包,和东汉崮相依相偎。假若把东汉崮当成一位母亲,那么,这个小山包就是她怀中的一个娇女。很早以前,有个会看风水的南蛮子登上东汉崮,发现了这个“怀抱子”地貌。说,从地势看,说不定在哪个朝代,东汉崮周围很可能会出个娘娘。

老人们的许多传说,为我构思长篇传奇《山里妹子像公主》打开了绿灯,指明了方向。仅“怀抱子”、“出娘娘”这个传说,就极大地启发了我。在东汉崮顶,我躺在一块大石块上思前想后,迷迷糊糊中进入了梦乡,进入了东汉朝代。梦中,竟然见到了刘秀、山里女子等等古人。醒来后,我的思路特别清醒,以为将文中的女主角王秀妹定位在“娘娘(妃子)”位上是最好的选择。同时,又把老人们的另外的传说,比如刘秀虽然爱上了一位山里女子,但最终没有收入皇宫做娘娘或妃子,这位山里女子含恨而死等揉合其中。如此以来,就将王秀妹的外貌气质等塑造成刘秀的亲妹妹刘伯姬的形象。这样,一方面综合了各种版本的传说故事,树立起了《山里妹子像公主》里的王秀妹这个典型。另一方面,又使得整篇故事跌宕起伏,顺理成章,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特别把陈老太监作为男一号来写,使陈老太监像一个侦探高手,在观察、分析、推理中,破解了刘秀与王秀妹之间的秘密,将王秀妹拯救出情感苦海,也使刘秀在情感折磨中得以解脱。

《山里妹子像公主》插图

之所以数次登上东汉崮,是因为我与东汉崮有着割舍不了的情缘。魂牵梦绕的东汉崮,在有生之年,我只要能够爬得了山路,就会再几次拜访你。

李春晓,山东沂水泉庄西郭庄人。年10月出生,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业余爱好文艺写作。在《农村文艺》、《绿风》、《山东文学》、《北京晚报》等发表诗歌余首,多次获奖;同时,在《故事会》、《琅琊乡音》等书刊发表大量民间故事。曾连续五年任《沂蒙公安报》驻沂水记者站记者,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法院报》、《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稿件余篇。曾连续三年任《沂蒙晚报·今日沂水》报纸主编;著有娱乐长篇传奇《山里妹子像公主》;名字被收入《山东作家辞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