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这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图片来源:新京报成为酷酷的“天神”航天员是几乎所有人从年少就坚持的梦想。然而,在近视遍地的今天,相信不少人已深感“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飞行员招募都已经有极高的裸眼视力要求了,培养比飞行员还要严格许多的航天员一定会更难吧?近视也可以“飞天”吗?为什么航天员对视力要求这么高?载荷专家是干啥的?一文看懂为什么航天员对视力要求这么高?航天员的一大工作职责是驾驶载人飞船,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驾照”,它对航天员的要求极高。一方面,太空不同于日常生活环境,有微重力、真空、强辐射等现象,航天员需要系统学习轨道动力学、空间环境、航天医学等航天知识。飞船的设计也完全不同于普通载具,甚至有很多极其“反常”的操作。例如,在地面上赶上一辆车要加速,在太空中交会对接可能要减速(取决于轨道高度关系),没有拐弯、刹车、坡起,更没有停车、倒车的概念。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必须过硬,眼睛也要能够驾驭住这运行速度米/秒的飞船,真不是简单的事情。我国的航天员培养中必须进行荒野求生训练。图片来源:新华社另一方面,载人航天是一件危险系数很高的事情,既要坐着“轰隆隆”的火箭一路进入太空,又要全程“电闪雷鸣”冲击大气返回地球,多个环节都面临巨大风险。例如,返回时有一定可能性降落于荒漠、深山、海洋,要求航天员有足够强的荒野求生能力,等待搜救队伍前往救援。如果这个时刻,航天员来一句“哎,我眼镜跑哪里去了?”,是不是感觉画面很惊悚?太空生活也并不简单。在失重环境下,人的体液会重新分布,尤其是头部会明显“肿胀”起来。大家经常感觉到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变胖了,就是这个原因。相应地,眼睛附近的体液也会增加,眼压变化对视力的影响肯定是有的。矫正视力能不能行?从理论上讲,人的眼睛、甚至整个人的身体,无论它好到什么地步,都是远远不够航天事业直接使用的,它们根本无法直接面对真空、低温、微重力、强辐射的环境。因此,我们需要载人飞船来运载人体,一旦进入太空,航天员还需要进入一个小型的载人航天器---舱外服,它们是人脆弱身体的功能延伸。相信大家都见过舱外服,它最亮眼的地方就是黑黑大大的头盔,主要就是服务于航天员的眼睛。即便是在舱内模拟的地球大气环境,在进行一些太空科学实验时,航天员也需要佩戴一些特制的眼镜。NASA的著名航天员PeggyWhitson在国际空间站时就时常戴着眼镜,她身边执行出舱作业的航天员本质上也“戴着眼镜”图片来源:NASA航天员的培养要花费惊人的代价,自己也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还要积累若干年才有进入太空的机会。但生而为人,还是无法避免衰老的进程,人的眼睛总会不可逆地逐渐变成老花眼,或出现散光或眼疾。如果简单因为眼睛问题就让一个航天员停止了宝贵的工作生涯,未免是国家资源和个人情怀的巨大浪费。因此,时常能看到年纪偏大的老航天员戴着眼镜工作,这并不算奇怪。所以,一个能实现完全工作状态的航天员,在特定工作场景下他的眼睛本来就是头盔和眼镜“矫正”过的;而他的眼睛自然衰老或出现问题时,也是可以通过眼镜矫正来维持他的工作状态。“不允许矫正”,并非铁板不通的死要求。图片来源:新闻联播此前,航天员翟志刚也曾说过,自己带着老花镜上太空。近视也可以“飞天”吗?视频来源:央视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曾表示,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变得越来越科学了。“以前的选拔标准比较单一,航天员既是驾驶员,也是工程师。随着工程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实验越来越专业,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有所不同,驾驶员和工程师的标准有了区分,高度近视是不行的,低度的近视还是可以的。我们现在招了几个载荷专家,有好几个也是戴着眼镜的。”我国自第三批航天员起,已经开始招募“载荷专家”,以满足以天宫空间站为典型平台的科研需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资料显示,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要求空间站在轨航天员进行科学实验的操作越来越专业。针对工程发展的新要求,相应地在对第四批航天员的岗位类型、专业要求和身体条件要求方面,都给予了更为细化的设计。依据其类型和承担任务的不同,对选拔标准设置了不同的要求,同时也扩展了选拔的范围。比如在第四批航天员中担任载荷专家序列的航天员,就面向大学、科研机构及从事太空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多行业人员开放。同时允许他们的身体条件比飞船驾驶员和飞船工程师要低一些,低度近视也被纳入可接受的范畴。载荷专家是干啥的?目前,全球有航天员余名,分属于18个国家,我国现役航天员有34名,其中第一批现役9名(已退役5名),第二批7名,第三批18名。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航天员的分工更加明确,第三批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新增两个“工种”: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飞行工程师负责太空站建设和维护,主要来自科研部门、高校的工程师或机械师。载荷专家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主要来自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