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完成三元桥整体置换火出圈,大 [复制链接]

1#

“基建狂魔”“中国速度”……在一个个称号背后,是中国基建发展的蓬勃力量,是一批批能工巧匠的艰苦奋斗,是平地起高楼的奇思妙想,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灵机一动。

这些一线工作中的创新,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完善并夯实了我们每一步向上的台阶,也创造了大国基建非凡的影响力,使我们有动力、有能力持续发展,向更高更强的境地进发。

刘旎

力求完美刘旎

“魔幻43小时”的背后故事

43小时完成三元桥的整体置换,这是近年来第一个“火出圈”的基建项目,“旧桥变新桥”的延时摄影视频在网上火速升温,海外的播放量超过万,此后,类似的工程不断被发掘出,大国基建成为无数国人的骄傲。

这次近乎完美的“换梁疗伤”背后,是北京市政路桥养护集团不断推进的信息化建设。在工程开始之前,养护集团已经用多维平台将整个工程的所有环节全部进行分拆、组合,给全部参与的工人进行了无数次三维动画演示,让所有人对每个工程细节都熟知在心后,才有了魔幻般的43小时。

即便如此,北京市劳动模范、养护集团科技检测处党支部书记刘旎仍不满足,“提前演示的时候,是要将这一段道路拆除后整体驮运走,不影响铺装新路。但真正施工的时候,发现旧梁不能再用,只能就地切割。我们在进行多维展示的时候,没有预想到这个变数,预案制定得还不够完善。”

“力求完美、探索极限”是刘旎一直的追求。从年开始,刘旎开发出一个养护信息系统,录入了历年收集的养护集团负责管养的道路、桥梁的信息,包括道路历次养护的检查记录、年度普查的病害和缺陷的数据、道路下管线分布等情况。给一线的工人提供了每段道路、每座桥的“病历档案”,对每段道路进行安全评价,工人每次巡查时都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备料检查。“根据每年底的能源审计报表,从年这个系统开始运行后直到现在,每年都会给集团节省万元的能源开销。”

年,刘旎在这个系统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数据承载平台,并且研发出了数据采集车,因为刘旎认为平台只是一个应用系统,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数据,“没有数据就没有灵魂。”刘旎研发的数据采集车,集全景相机、激光器、GPS等多种传感器于一体,相对精度在0.1米之内,绝对精度在0.5米之内,街景全景影像分辨率不低于万像素,可以度无死角拍摄道路周围及无遮挡的地面和物体。

经过两年多的融合和完善,储备了足够的数据之后,刘旎带领团队开始建设道路设施多维平台。“形象点说,就是静态地图上覆盖上卫星影像图,再盖上一层三维影像图,我们集团负责的北京市近0公里的道路,座桥隧,几乎每一米都有一个‘点云’,你点开任何一个点,都能看到上述的所有信息。”

王佳伟

科研能手王佳伟

建设污水处理智慧工厂

一身白大褂,一排实验瓶,这是王佳伟工作的日常。18年里,经过生产一线的充分锻炼,王佳伟提出了建设“全国水环境科创中心”、北京方庄“未来水厂”等具体实施规划方案,完成了一批科技项目,成为北京污水处理行业里一名技术能手,还在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初进排水集团,王佳伟遇到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就是“沼气脱硫”。“北京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将污水资源化是解决城市缺水至关重要的手段。必须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避免再生水回补至河湖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提升河湖水质。”王佳伟说,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就是做厌氧消化,但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排水集团是北京第一家采用厌氧消化处理污水的大规模排水企业,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所以集团专门成立了沼气脱硫课题组,给出的实验时间是4个月。”

时值酷暑。全副武装的王佳伟白天跟同事们一起在现场做实验,一次、两次、一百次……晚上,又进入实验室检测分析数据。经过大家不懈努力,年11月10日,实验终于取得了稳定成果,排水集团建成了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沼气脱硫装置,每年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多万元,也开启了王佳伟将污水资源化的新征程。

“工人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