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艺术之乡”朝阳崔各庄又多了一处高端大气的产业园——北京国际艺术金融创新园。园中有大师工坊、艺术银行等机构,将构建艺术创作、展览、交易的完整生态链。艺术金融是什么?这个产业园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何选址在此?请您跟随记者走进园区——
程功摄
关键词
艺术金融,就是将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的服务过程,其核心是以艺术品资产为基础与纽带的投融资形式及其服务。
艺术
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入驻构建艺术银行生态体系
驱车自京承高速出城,来到东北五环外的吉祥寺桥北。隔着一条清溪、一道绿篱,隐隐能看到园中形态各异的独栋建筑,这里就是刚刚落成的北京国际艺术金融创新园。
走进园区,就好像一脚踏入秀丽的江南园林:建筑淡雅朴素,山水精心巧置,嶙峋怪松、曲水流觞随处可见,颇有雅趣和诗意。初春时节,沉睡了一冬的植物刚刚苏醒,再过数月必定满目青翠。一条小径曲曲折折,穿过郁郁葱葱的幽静竹林,尽头便是包豪斯风格的“云艺术中心”,也就是整个园区的接待中心和管理中枢所在地。
“欢迎你们来参观。”园区负责人施恭兴带记者踏入云艺术中心。它宛如一个缩小版的红砖美术馆,青砖构成了线条流畅的拱门和石桥,树影摇曳,游鱼嬉戏,建筑的硬朗与艺术的柔软在此互相碰撞。在大厅里,一张园区地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地图显示,北京国际艺术金融创新园的一期项目占地约10公顷,建筑面积共2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艺术创作中心、国际艺术金融中心、科技文化创新中心。项目涵盖多形态办公、大型展示中心、精品餐饮、演艺剧场、国际画廊中心、国际学校培训中心,拥有约6万余平方米的园区配套,以及3.4万平方米的主题公园等多种业态。目前1.16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已落成,整个一期项目在今年9月正式完工投用。园区将构建艺术银行生态体系,涵盖艺术品的按揭及质押贷款、艺术品信托、基金等。
虽然刚开园,已经有部分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入驻园区,知名画家潘公凯亲手设计了自己的工作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建成也亲绘草图,就连工作室外的银杏林,是由艺术家亲手画下了每棵树的栽植点位,还有X美术馆及艺术家驻留项目等。
金融
解决艺术交易后顾之忧实现国内外艺术品流通
如今,主打艺术品展示和交易的产业园区并不鲜见,但以“艺术金融”为主要业态的产业园,还是北京市头一家。通俗点儿说,产业园会邀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入驻,由园区为其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
“我们在这里建设一座艺术金融园区,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多番考察、数据推演的结果。”施恭兴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从普通的吃穿住行渐渐过渡到了精神消费。预计到年,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将达数十万亿元的规模,而快速发展的中国则是其中重要的新生代市场,需求巨大。
北京国际艺术金融创新园相关负责人说,大多数艺术家往往只专注于创作,但怎么把艺术品销售出去,并不是他们的强项。比如,外籍人士想购买一位中国画家的画,那么这位画家就会面临一系列问题:画作如何过海关、款项如何入境等。艺术金融创新园恰恰希望承担起这部分服务工作,解决艺术家的后顾之忧,打通艺术交易的痛点。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中,走拍卖途径的仅占到十分之一,其余则主要是“点对点”交易,有些交易中,并没有专业机构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公允的认定,也存在确真、估值、承保和确权方面的难题。北京国际艺术金融创新园希望破解的正是这些问题,将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每一次交易的可追溯。
在艺术品的跨境交易方面,目前,园区正在向海关部门申请设立艺术品保税仓库。未来,园区有望实现境外艺术品包装、国际航线运输、展览布撤展、艺术品仓储、展览进出境报关报检、关税保证保险的点对点全系列服务,开辟“国内艺术品走出去,境外艺术品走进来”的通道。
更多科技手段将应用在园区运营中,打造“艺术金融+”,如园区将开发艺术APP和小程序,涵盖艺术品展示、交易、活动发布等功能,实现线上线下艺术品交易互通。园区还将和周边其他产业园进行艺术联动,依据园区不同的发展定位,将影视、雕塑、设计等文化资源融合共生。
选址
国门艺术之乡提供沃土疏解破旧仓库焕发新生
高大上的“艺术银行”,怎么就偏偏看中了这东北五环外的地界儿?
崔各庄素有“国门艺术之乡”的美誉。“国门”二字,因其地处机场高速进城的必经之地而得,是大国首都的重要形象节点;“艺术”则更是与崔各庄渊源颇深,过去数十年,陆续有知名艺术家把工作室落户于此,艺术区和中央美术学院也都距此不远。初步统计显示,崔各庄乡域内共有艺术家工作室及艺术机构超家,红砖美术馆等知名艺术园区十余个。近年来,乡里更是提出了“生态立乡、文化兴乡”的发展思路,希望把文化艺术打造成一张亮丽名片。
浓厚的艺术氛围,自然为发展艺术金融提供了沃土。
在崔各庄乡政府,记者看到了一张拍摄于年的卫星图。那时的园区是一片低矮的红砖库房,其间还夹杂着彩钢板房,虽然是高空俯拍,但仍能感受到区域环境的杂乱。
如今再展开一张区域地图,便会发现整个艺术金融创新园翠拥绿绕。放眼园区外围,温榆河公园、奶西湿地公园、奶东公园三大公园紧紧环抱。在园区内部,建筑全部采取低密度设计,树比楼高,一座3.4万平方米的公园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如此厚实的生态家底,成为发展艺术金融的有力支撑。
在能耗方面,园区的建筑达到了超低能耗标准。据介绍,园区内的建筑获得四重国际建筑体系认证,分别是美国绿色建筑LEED金级认证、美国健康建筑WELL金级认证、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认证、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认证。这意味着,园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力求实现建筑、自然生态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原标题:记者探访全市首个艺术金融园区看看老库房如何变成“艺术银行”)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朱松梅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