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么来的奠基碑制作者后人 [复制链接]

1#

9月30日,是第九个“烈士纪念日”。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约有万名烈士为国捐躯。

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设计:九派新闻季舒婷

开国大典前的日夜

据北京晚报此前报道,年9月23日,刚刚开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没几天,琉璃厂号“陈云亭镌碑处”来了几位来自政协的客人,提出要刻一块碑,大约一百多个字。但有两个要求,一是赶9月30日前必须完成,二是因为碑文是中央领导亲自撰写的,必须保证质量。

当时陈光铭的父亲陈志敬还不知道这块碑要做什么用,但隐隐觉得是个光荣的任务,便应承了下来。但这一应承,其实顶着巨大的压力:按照碑刻艺人的惯例,一人一天刻不了10个字,连选料、加工带摹刻,这几乎是将近一个月的工作量,一周时间着实紧张。

事不宜迟,陈家人连夜干起来,来不及选料,只好把家中一块旧碑石磨平、磨光,母亲、哥哥和年仅十岁的陈光铭也都全部上阵。

第二天,碑文送来了,内容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据新华社,83岁的陈光铭回忆,“为了做好奠基碑,我们全家一起上阵打磨清洗石料,大伯和父亲更是点灯熬夜轮流制作。正常需要20天的工期,我们6天就完成了任务。”

年9月30日清晨,陈光铭的父亲借了一个街坊的板车,把刻好的碑装进去。又怕在路上磕碰坏,还专门从家里拿出一条被子,裹在石碑上。30日下午6时,奠基仪式正式开始,毛主席宣读了碑文,并和代表们一一执锨铲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第二年,陈光铭有一次和同学在天安门广场玩,在千步廊墙根底下,看见了这块无比熟悉的奠基碑。但那也是他最后一次看见它,再也不知道流落到了哪里。

年退休后,陈光铭动了念头,想重新寻找这块对陈家来说意义重大的奠基碑。找了好些年、好多个地方,终于在北京档案馆找到了一册年印制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手册》,里面有一张奠基碑的拓片影印件。他想复印一张带走,但按照档案馆的规定,复印这张影印件需要元,相当于当时他半个月的退休金,只好遗憾作罢。

但这还是给陈光铭留了一条线索。他想到,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当时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他们所在的清华大学或许也有这本设计手册。于是,他前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但一开始,学院的工作人员也没能找到。情急之下,他想起了梁思成的第二任夫人林洙,请求工作人员打电话问问林洙。林洙当时已将近80岁,肯定地说有,并清楚地说出在资料室的哪个资料柜第几层内。按图索骥,果然在那里。这里复印一张只需5角钱,陈光铭喜不自禁,复印了好几张。

对照现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碑拓片上的文字有细微的差异。首先,碑文的标题由“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改作“人民英雄纪念碑”,其次,落款处将“(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敬立”改作“建立”。

陈光铭将这张珍贵的拓片仔细地装在一个透明的封套里。奠基碑依然杳无踪迹,但这张拓片,为他的追寻画上了一个不算完美但足以令人欣慰的句号。

一座独一无二的人民丰碑

(新华社)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建筑师、艺术家、文史专家、民间艺人、建筑工人,广泛发表意见,反复酝酿、修改建造方案。

(9月28日,北京市档案馆基本陈列展《档案见证北京》展出的年绘制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顶草图。新华社)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还保存有当年设计的纪念碑碑顶草图7幅。

“最终确定的方案扎根于民族传统,同时兼收并蓄西方优秀艺术元素,充分彰显了中国气派和民族精神。”长期深入研究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建造的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

从年8月1日正式开始动工兴建,年4月22日落成。“细细品味,气壮山河的时代巨浪都凝聚在史诗般的建筑里,气象万千,今日思之仍激动不已。”参与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曾如此评价。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百万雄师过大江……纪念碑上,一幅幅浮雕,浓缩着一百多年来惊天动地的中国革命历史。

年,中国美术馆运用3D扫描技术全面记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数据资料,并高精度、全方位地还原到展厅。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一块浮雕上面,都能感受到这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经典表现。”知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这是世界雕塑史上一件伟大的作品,“是一座独一无二的人民丰碑。”

(9月28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新华社)

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历史,启示未来

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缓缓走向国旗杆。他们身后,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巨幅浮雕,人民的“小木船”,划出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吴为山说,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宣示着一种永恒的精神,照亮了未来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英雄感人故事,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党全国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其中规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

“在开国大典前一天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把国庆节前一天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这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说。

“没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没有英雄的中国人民,就没有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董振华说,尊重英雄就是尊重历史、尊重人民,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正处于北京中轴线。“这标志着数千年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国,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名杰说。

研究天安门广场历史文化20多年的学者闫树军,常年坚持去天安门广场拍照:“这里有头裹着白毛巾的延安老乡,有专程赶来的退伍老兵,更有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也都有各自的英雄梦想,纪念碑就是他们最好的寄托。”

“英雄是从人民中产生的先锋,也是从人民的队伍当中脱颖而出的。今天纪念英雄、呼唤英雄,就是激发新时代不断涌现出新的英雄,而这些英雄将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迈向辉煌的未来。”吴为山说。

“以史为鉴、察往知来。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历史,启示未来。”董振华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