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北京城书报亭文化的消亡史
TUhjnbcbe - 2025/2/24 20:57:00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在北京,对于80.90后的人来说,有一个特殊的记忆符号“报亭”它是北京的一个特色,也是老北京的一种文化,是一群人的特殊记忆。

曾几何时,几百米不到,就有一个报亭存在,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如今这么发达的网络,不管是青年学生还是中老年人,吃完饭遛弯儿时去随手买一份报纸或者一份杂志,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饱读一番。

但这样宁静,安逸,美好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在北京城更多的是喧嚣,浮躁和急色匆匆的人群,每一个城市都有一群不同的人,这一群人和这个城市的气质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果用三个词儿来概括北京人,让我想起了这三个:局气、懂礼、有文化这是北京人的典型特点,而且北京是一座非常懂礼貌的标杆城市。

而形成这样的文化,除了北京独具特色的文化根基,报亭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虽然它看起来不起眼,却是北京这座城市的精神树洞,是北京人安宁平和背后的精神良药,那些不起眼的一张一张纸页,却让老北京人的文墨和气质氤氲在骨子里。

报亭在北京最辉煌的时刻就有个,报亭的密集程度相当于现在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有报亭刊主在年的时候靠报亭可以月入块,块的概念相当于现在月入3万的高级白领。可后来是一年不如一年,直到年不足几百个个。

现在您几乎很少可以看到报亭,除了学校门口或者大型公交车站,其他地方,基本已经不存在了,有的时候在车站,忽然发现旁边的报亭说没就没了。

念初高中的时候,经常读的还是《读者》、《意林》、《知音》这些经典的杂志,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都是非常难得的宝物,有的时候放学走路边把妈妈给的零花钱偷偷买来了杂志,学生时代的我们有一种骄傲是:看谁可以买到最新版的杂志。

从杂志上看到的信息,是语文课本上的重要素材来源,那个时候老师没有明令禁止,但从来也没有鼓励过,最讨厌的是数学课,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偷偷把杂志放在书本下,沉迷在杂志的文章里,感觉时间过得超级快,除了杂志还有报纸,每当傍晚,不管是在胡同门口还是在小区门口,老远处都能听到一种声音:北京晚报!北京晚报!这种声音陪伴那一代的我们几代人的童年,有一天,忽然消失,感觉竟是恍惚。

有时候怀念家门口的报亭,杂志,晚报的声音,除了那些油墨香的味道,还有自己不可忘怀的年少时光,只要他们还在,总觉得自己依旧年轻。

上个世纪90年代,一份杂志一份报纸不过几毛钱,但就这么几平米的地方养活了北京上千户人家,可现在,尽管报亭在人来人往最为秘籍的地方,报亭依旧是无人问津,杂志报纸俨然已经不是报亭的主要销售产品,取而代之的是饮料和烤肠,烤肠2块钱一根,除掉一些乱七八糟的钱,最多挣个辛苦钱,勉勉强强活下去。

夏天来了,情况还好一些,冬天更是让人无奈,在五道口开十几年报亭的老马,风风雨雨十几年,享受过报亭给过生活的红利,进来也感受过报亭的没落,但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不愿离去,就想安安静静守在这里,舍不得离开。他说:只要不撵我走,只要我还一口气,就要在这坚守下去。

看着北大清华的报亭拆了又建,建了又迁了,最后还是和别的报亭一样,那片地方最终还是移为平地,有什么办法呢?行业不景气了,从年到现在,全国的报亭差不多减少一大半以上,《东方早报》、《京华时报》、《新报》、《晨报周刊》、《今日早报》、《上海壹周》、《外滩画报》、《都市周报》、《壹读》……众多老牌纸媒都未能在休刊停刊的浪潮中得以幸免。

而北京报亭的现在这个情况,在全国看来还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呢!有人说: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每天有无数条爆炸式的信息冲击我们的大脑,还看什么报纸,杂志,是不是有病?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丛林法则,厉害的人可以一直好好的活着,弱的人本来就是消逝被代替,而且每一个事物都像人的生命一样,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一个时令的想限制,有的时候看起来消逝的离奇和突然,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像我们有的时候:

总以为,在和平年代,从未想过会发生战争的那一天。

总觉得,父母健在的时候,从未想过他们会离开的那一天。

从来不会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和我们进行短暂告别。

可是,离开的那一天还是来了。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看起来微小的变化,有一天足足颠覆我们的生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对自己拥有的保持敬畏。

努力向前,不被时代改变,如果可以,希望北京的报亭继续做这座城市的眼睛,如果可以,我们可以放下手机,再去安安静静买一本杂志,远离这一身浮沉,回归那时年少的样子。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城书报亭文化的消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