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10月中旬,位于北京闹市区的八家超市陆续收到了一名匿名者写来的敲诈信,嫌疑人声称,在超市的食品里下了毒,只有在规定的时间里向他的账户打钱,他才会说出这些有毒的商品放在了哪里,几家超市纷纷疏散顾客,检查商品,闻讯赶来的民警发现,除了这封手写的匿名信外,再没有任何线索,笔迹鉴定专家能从这字里行间找到了犯罪嫌疑人吗?
年11月中旬,在北京市三个城区,共有八家超市收到了这种敲诈信件,写信人自称孩子病重,急需用钱,扬言在超市食品中投毒,以此威胁超市经理,进而索要钱财,信中还同时提供了一个银行账号。这封信只有几百字,却足以让人不寒而栗,从11月12日到15日,接到敲诈信的超市纷纷停业,短短几天时间就闹的人心惶惶。
由于案情重大,北京市公安局成立了专案组,对系列敲诈案进行并案侦查,调查工作围绕这些敲诈信迅速展开。侦查员将涉案信件汇总到了一起,送往刑侦总队刑事技术处文件检验室,由刑侦专家负责检验鉴定。拿到这些敲诈信后,刑侦技术人员进行了仔细比对。由于信的内容及其相似,里面的许多字也都是相同的,而对这些相同字的一一对照,最终判断是同一个人书写。
在检验过程中,民警发现这封信的内容似曾相识,并联想到不久前发生在天津的一起案件,为了串并类似案件,天津警方曾经发来传真,内容也是一封敲诈信,经过比对,天津警方提供的信件和这些敲诈信都是同一个人所写,尽管认定了写信人的同一性,然而这只是文件检验工作的一部分,在这起案件中,除了这几封信,其他线索寥寥无几,那么如何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呢?
经过反复阅读这些信件,梁国生在心里仔细的揣摩着,刻画着写信人的特征,从整篇信的内容来看,梁国生的第一感觉是写信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差并且犯罪嫌疑人说他急需用钱,理由是女儿生病,这个细节引起了民警的注意,尽管这只是犯罪嫌疑人的托辞,但梁国生分析,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是中年人。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刑事技术人员完成了对敲诈信的笔迹鉴定,根据这一结论,涉嫌敲诈的犯罪嫌疑人有如下特征。年龄在38岁左右,文化程度较低,收入低下或无业,专案组在全市范围内发布了协查通报,寻找这个敲诈超市的犯罪嫌疑人。很快从一家超市传来消息,超市员工在检查监控录像时发现一名男子行迹十分可疑,此人于案发前进入超市,在存包处逗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而这里正是发现敲诈信的地点,从监控录像上看,这个人的年龄大概在30至40岁间。
笔记鉴定专家的推断,再加上视频的印证,这名涉嫌敲诈的嫌疑人的面目逐渐清晰,协查通报发出后不久,有群众反应,在西城区平安里发现了嫌疑人,就是这个人,尹某,民警在他的背包里找到了没有投撒完的毒药,那么,这个尹某是什么人,又怎么会想到要敲诈超市呢?经过询问,犯罪嫌疑人尹刚承认了在超市投毒,并敲诈勒索的犯罪事实,在尹刚身上,侦查员还搜出了超市的存包牌、储蓄卡等物品。
根据尹刚交代,自年10月至11月间,他先后在河北省保定市、天津市、北京市,利用类似手段作案十余起,正如他在敲诈信中流露的想法一样,最终他难逃法律的制裁。根据刑侦专家的介绍,在案件破获以后,他们对尹刚的有关情况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