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16年经历(之三):加拿大切肉引出的回忆。年5月到达北京,年3月帮北京老大哥开旅行社,年底他给了我50%股份,正式开启了自已当老板的岁月,说是自已开公司,但实际上就4名员工,包括两名合伙人,其中有一位员工是我的前同事。在这里9个月的打工期间,我虽然不是老板,但比老板还自在,我也没想着我只是个打工的,因为老板是看了我的商业计划书才决定让我去帮他的,他自已其实什么都不懂。业务方面由我全权负责,当时主要做北京周边游和一些外地散拼旅游线路。周边游产品我自已设计,散拼线路也是我找批发商采购;在哪儿做,怎么设计广告也是我说了算。当时主要的销售途径就是在《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晚报》上做广告,客人打进电话来再提供咨询;有时客人也会直接到前台来咨询;当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可以网上签约,都是面对面签合同,有时还得坐公交车出去签合同、收款。这些事情刚开始都是我一个人包揽,后来我把以前的同事介绍过来,她才帮着接电话、签合同。后来北京老大哥的老婆也接接电话。当年五一之后,有两位去云南散拼回来的客人投诉,说地接社提供的餐和住宿达不到行程约定的标准,要我们赔钱,当时我们气不打一头出,跟客人硬杠,客人就投诉到了旅游局。旅游局打电话来让我们去调解,北京老大哥也不把我当外人,就支我去。后来还是赔了客人的钱。我发现做外地的散拼线路质量不好控制,而且各家旅行社都有这些线路,客人就往死里砍价。我就开始尝试自己设计线路,和市面上的常规散客线路有区别,而且每个团都派领队。记得当时普遍流行的华东五市+水乡,我就来了个华东七市+双水乡(增加了扬州、镇江和另一个水乡)。打出广告后一炮走红,电话都接不过来;但是当时总想着多收一些客人,价格不敢比常规的贵太多,就跟当地地接社商量看怎样能把价格订低一点,他们总能给你让出一些来。最后实际上就让在品质上了,客人虽然收了不少,但是在当地的吃住条件仍然不理想,投诉也时有发生,但总体满意度比做散拼要好得多。我们看到了独立设计线路、自组成团的巨大优势;后来又陆续推出了海南7日游,在市面上常游5日游的基础上增加了文昌东郊椰林、延长了在三亚的游览时间,客人也是趋之若鹜,最大的一个团将近人,经常A团满了又赶紧开一个B团;云南也设计了一些新线路。记得我经常要去西单航空公司办公的楼上找南航、国航申请机位。我们开创了北京旅行社组团模式之先河:自主线路、自组成团、不拼团、派领队。当时就连国旅也都是卖批发商的散拼线路,他们也只敢在长假才打出几条自己的线路。但是我们仍然对自已的价格没有太大信心,因为我们独立成团、派领队、天数比常规游长,已经显得贵了不少了,不敢大刀阔斧的提升用餐、住宿的标准,也会安排较少次数的购物。客人的满意度并不是特别高。年12月起我成了股东,除了能有分红而外,工作内容和以前没有太多变化,仍然是我全权负责业务,老板只是每天来看看,偶尔急的时候会开车拉我出去签团队合同,他也只是在外面等着。但我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设计产品上,接电话主要是以前的同事和老大哥的夫人。年底合伙到年底结束,北京老大哥夫人记帐,团队利润、开支都是她记,但也都是流水帐,并没有请专业会计,帐目就成了个问题。说实话我心中有数,有时实在感觉太不对劲了,才去跟她掰扯一下,她就说不好意思,算错了。有一点印象深刻:我们组好去外地的团后,北京老大哥经常会跟队,而团上有领队,当地有导游,而他去了还会出手大方地接导游小费(目的是想让地接导游服务更好)。而我只想着能从团队里能多分一点提成,他跟着去开销一大笔,很不理解。总之觉得自已吃亏了,而我又是一个没有投钱的老板,不想跟他闹得太僵,年年底我就决定从他散伙子,一年的合伙就告以段落,此时离到北京两年半。出来后我跟以前的同事合伙(当时只能挂靠)开了另一家旅行社。当时是很冒险的,没有了固定工资和现成的分红,仅有的一点积蓄也全部投出去了。而我们开创的新模式已经有了,卖散拼线路早已尝试过行不通;前路漫漫,不可预知。16年的“北漂”经历,还有很多值得继续写的,时间有限,有兴趣的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