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聆听美文有一种温暖叫秋天
TUhjnbcbe - 2020/12/27 0:1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有一种温暖叫秋天

文/孙翠萍诵读/一丝暖阳

每天都被秋天包裹,举手投足,都有秋天的韵味。所以遐想,以秋思的水沏茶,茶香袅袅,通透心脾;以秋思的线织锦,锦绣滔滔,果实千里。其实在秋天成熟的,不仅有庄稼,还有野草荒柴。周六日,我和爱人总会骑上自行车,带上爱犬圣诞,到田野去,到秋天的深处,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

眼前是一大片玉米地,主人还没有来掰玉米,砍玉米秸秆。一棵一棵玉米秧,直立着,像哨兵站岗。不,我看它们更像母亲,抱着一个或两个孩子。孩子长大了,它们却老了,衰老的叶子,衰老的容颜。玉米,金*的玉米,磨成玉米渣儿,熬粥;或磨成玉米面,贴饽饽。把饽饽掰开,蘸点虾酱,几个小伙伴儿,边走边吃,解饿,真香。我摇摇头,抚平活跃的记忆,少女的时光,永远是一道靓丽的光环。

爱人指着玉米地旁边的一棵体积极大的荒柴,问我是否认识。我说,这叫扫帚菜,嫩的扫帚菜的叶子可以吃,清热解*。老的秸秆很硬,把它们捆起来,可以扫扫地。不过,没有人用它扫地,而是把它们当柴禾烧。看看那里,稗子草右边的那片荒柴,是我最喜欢的,叫蒿子。在灶膛里烧,它们能发出清脆的哗哗哗的响声。它们是在跟我说话吗?还是感激我把它们背回了家?灶膛的火很旺。在冬天我愿意干的活儿,就是烧火,可以边烧火边烤手,烤脸,可以在寒冷的岁月温暖自己单薄的身体。锅里贴满了饽饽,盖上软锅盖,盖上高粱秆儿钉成的硬锅盖,锅盖上扣一个瓷盆。火旺,只一会儿的功夫,蒸气满屋,氤氲的热气着急地向门口外面跑。摸摸瓷盆的底热了,就停住烧火,灶膛里有温度高的底火,依然能释放热量。当烙饼时,就要小火儿,细火儿,有一个词,叫“四下踢动”。我不理解,就少放柴禾,用烧火棍儿,向左向右,再向左向右,数着四下。那含意也许是让灶膛的火分布均匀,而我只是单纯地数四下。

我的秋思又飘落在一株株衰草上,成熟的苍老的忘记了时空,它们化成泥去守护大地,只要存在价值,就懂奉献生命。记忆里,深秋的村庄有些冷,拉着高粱大豆玉米的马车,在雨后的泥土路上走,车辙蜿蜒,又暗黑地发亮。胳膊下挟着口袋去分公粮的排队的大人和孩子们,鲜活着日子的呼吸。而家家户户又勤快得不知疲劳,在秋天砍荒柴,晒干,剁成剁,等到冬天做饭烧炕。那时的豆蔻年华,不止是莘莘学子,更多的是家里的半个顶梁柱。有青草时去割草,卖钱贴补家用。有野菜就去挑菜,剁碎喂猪挣工分。到了秋天就大背小背地往家里背荒柴,那是冬天的太阳,温暖着成长的骨骼。

此刻阳光正好,秋韵安然。我们两个人,在午后的秋暖里,在广袤的秋野。多么安静的秋天!丰盈、恬适。很骄傲地对说一声,潇洒!时光不是童话,是执念的情怀,是勤勉的品质。看似沉默无歌,实则清澈高雅。这里有美好的风景,无声的过去,不会惊扰现实的繁华,却能时刻警醒自己,让感恩的清泉潺潺地流淌。

作者简介

简介:孙翠萍,教师。迄今已出版和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多篇首。作品散见于《农民日报》、《天津农民报》、《中国老年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京郊日报》、《北京晚报》、《读者报》、《甘肃工人报》、《天津工人报》、《廊坊日报》、《雨花》、《青春阅读》(天津文学)、《延安文学》、《诗歌报月刊》等报刊杂志及各大文学网站网刊、

1
查看完整版本: 聆听美文有一种温暖叫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