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北京晚报为什么儒释道都提倡ldqu
TUhjnbcbe - 2020/12/27 13:25:00
文/赵九九“酒”和“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饮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但“茶”和“酒”不同,“酒”在某些时候会被防范,甚至招来批评,但“茶”却一直是得到了儒释道三教的一致好评,这是为何呢?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人们认识到茶的价值的时间应该很早,据说神农时期,茶就被当做一种草药而服用,谚语曰:“神农遇*,得茶而解。”饮茶的习俗虽久远,但中国茶文化的兴起则是在唐代,“茶”这个字大概也是到了唐代才出现的,清代的李汝珍写了一部小说叫《镜花缘》,他借小说人物之口,也探讨了“茶”字的来源,“紫琼道:茶即古‘荼’字,就是《尔雅》‘荼苦槚’的‘荼’字。《诗经》此字虽多,并非茶类。至荼转茶音,颜师古谓汉时已有此音,后人因茶有两音,放缺一笔为茶,多一笔为荼,其实一字。据妹子愚见:直以‘古音读荼,今音读茶’最为简截。至于茶之名目:郭璞言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荼经》有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之称;今都叫做茶,与古不同。”唐以前茶主要和“荼”(一些喝起来稍微苦涩的草药或野菜)混为一谈,目前存世材料所见,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已经将“荼”少一笔而造“茶”字。唐代中期的陆羽写了一部《茶经》,里面都是写作“茶”,经过此书的推崇,“茶”这个字才逐渐流传开来。《茶经》第一次系统的总结了唐以前的饮茶文化,同时又为当时和后世提供了一种茶道精神,陆羽则被后世称为“茶圣”、“茶神”或“茶仙”。而同样被称为“茶仙”的在唐代实际还有一人,那就是大约与韩愈同时代的卢仝,他曾写过一首著名的咏茶诗,即《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诗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而日本茶道中的“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即仿于此。茶文化在唐的兴盛,也带动了茶经济的发展,所以白居易《琵琶行》曰:“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当时的浮梁盛产茶叶,所以商人们都去那进货,而从“商人妇”口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卖茶应该可以获利很多,表明茶的市场需求很大,这也反映出在当时饮茶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元代,赵元《陆羽烹茶图》)第一篇咏茶诗,肇始于李白,其《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曰: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这首诗赞美了“仙人掌茶”。李白的诗篇多有道家的影子,如其《侠客行》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庄子》中就有“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之句,李白还入过道士籍,说李白是道士也不为过,而茶文化的兴起正与道教有关。有学者曾指出,饮茶风俗最初的推动者就是道家徒,当炼丹家们发现服食金丹过于危险,就寻求一种新的可以延年益寿的替代品,这就找到了“仙草”,即茶。道教最初对茶的重视,是重视其功用,像《神异记》之类的作品记载的一些故事都是说喝了某种神茶,可以生羽翼而飞升成仙,“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而随着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对茶文化的进一步影响,茶与道追求清净的品格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受“道”思想影响的人们看来,吃茶去,能够达到一种天人合一、避世超尘的境界。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东京梦华录》言:“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北宋有一《妇女涤器雕砖》,描绘了一妇女清洗茶具的情景,桌子上有带荷叶盖的罐子、茶匙、茶托、茶盏等。宋代的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吃茶看作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品性的温和与儒家“中庸”、“和”等思想想完美匹配,*庭坚《送王朗》曰:“儿大诗礼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诗礼丝麻,读书煮茶,既展现出一派和谐的画面,也体现出内心的平和。此外,饮茶不仅能够使读书人静下心来,而且还能激发士大夫们的文思,因而茶在诗词中,往往又都是文人墨客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如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曰:“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魄,刘伶却得闻雷霆。”这是儒家士大夫们以茶励志,借茶来修身。宋以后,儒家士大夫对茶以修齐、茶以载道的不断推动,使得茶文化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了。(宋刘松年,《点茶图》,仆人煮茶,士与僧相对而坐)禅宗与茶文化的融合,也推动了古代的饮茶之风。佛教提倡品茶,是因为其寂静淡泊的品性符合佛教的理念,而且,从功效上来说,茶又能给打坐久了的僧人提神养性,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就记载说,唐代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规定,坐禅的时候,不可以打瞌睡,过午不食,但可以饮茶。此外,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佛教又将饮茶作为一种开悟的方式,“吃茶去”即是其一段著名的公案,《指月录》《五灯会元》等文献记载说,唐代有一个从谂禅师,在赵州做了四十来年的主持,很有修为,后新来两个僧人到此向他请教何为禅,禅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我曾经来过。”禅师曰:“吃茶去。”又问另一新来僧人,那个僧人说:“我从没来过。”师曰:“吃茶去。”后院的监院感到很奇怪,就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禅师叫了一声监院,监院答应了一声,禅师又曰:“吃茶去。”佛禅不是知识性的,而是实践性的,要想知道茶什么味道,最好就是“吃茶去”。这句著名的偈子既平常又深奥,吃茶去,功夫却又在茶外,究竟意味着什么,则需要个人靠着个人的灵性去开悟。佛法在世间,生活即修为,唐宋以后,茶成为了参禅悟禅的一部分,茶文化与禅宗文化融为了一体,所谓“茶禅一味”,在人们看来,吃茶去,体悟苦寂,有助于明心见性,进入禅悟境界。儒释道都提倡“吃茶”,茶被注入了文化精神,同时也形成了茶艺。我们现在流行“功夫茶”,这实际上也是源于《茶经》,而要想把品茶变成一种生活的艺术体验,古人对水、对茶具、茶叶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对于水的要求,《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红楼梦》中写妙玉煮茶用的水就体现出功夫了,“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脸青的花瓮一瓮。”《红楼梦》中对茶具也有着详细的描述,文中写到,“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要用精致的小茶杯,小茶碗。茶艺中,斟茶也很讲究,往往是小碗摆成一圈,然后循环着洒茶,不能是倒满了一杯再一杯,这叫“关公巡城”,另外,还要“韩信点兵”,就是当洒的剩下一点茶水的时候,要给每一个杯子点上几点,茶根比较浓,这样可以很均匀,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敬,俗为“茶七酒八”。品茶也需要艺术,妙玉说喝茶要细细地品,“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对于茶叶,《红楼梦》中写到,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说这是“老君眉”,六安茶属于未经发酵的绿茶,“老君眉”很可能是发酵的红茶或半发酵的乌龙茶中的一种,所以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贾母的意思可能是我不想喝绿茶,妙玉回答说这是乌龙茶。绿茶香味长久,汤清叶绿,我们熟悉的碧螺春、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竹叶青等都属于绿茶。林黛玉曾经请贾宝玉喝过龙井,第八十二回,写宝玉从家塾中回来到潇湘馆看望黛玉,黛玉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二爷如今念书了,比不得头里。”这当然是续书部分,也是唯一一次提到“龙井”,至于曹雪芹认为的林黛玉、贾宝玉喜不喜欢绿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红茶是完全发酵的茶,茶汤以红色为主,香甜味醇,我们熟悉的红茶有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等。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它兼具红茶的浓醇与绿茶的清香,我们熟悉的大红袍、铁观音等都属于乌龙茶。其他茶类还有黑茶、白茶、*茶等等。我国不仅饮茶历史悠久,各大茶类也品种繁多。现在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而提及茶事,又无不与中国联系在一起,可见,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茶融合了儒释道,形成了茶道、茶艺,也形成了茶礼、茶俗。饮茶不仅是儒家修身载道、佛道参悟的方式,它还是一种交往礼仪,如《西游记》中五庄观观主镇元子离开时,吩咐自己的童子,如果唐僧路过,要请他吃人参果,为什么呢?大仙说“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除了“传茶”,在古代世俗生活中,家里来了贵客,要“献茶”、“上茶”,而且人多的时候,献茶要先敬长者,依次而来,我们看《西游记》中,写悟空等人打了盘丝洞的蜘蛛精后,进了多目怪蜈蚣精的*花观,蜈蚣精是七个蜘蛛精的师兄,他打算用*茶害死唐僧等人,他第一杯敬了唐僧之后,我们看他第二杯并没有给孙悟空,这是因为当时他认为“他见八戒身躯大,就认做大徒弟,沙僧认做二徒弟,见行者身量小,认做三徒弟,所以第四锺才奉与行者。”而这时候,孙悟空发现杯中有两个黑枣,才怀疑可能有*,倘若那怪先给了孙悟空,那么情节就会有两个发展可能,一可能孙悟空被药倒了,二是孙悟空马上发现问题,八戒和沙僧都不会被药倒。茶除了作为见面时的一种礼仪,端起茶杯又意味着送客,或者说“倒茶”,也是这个意思,《红楼梦》卷六十七写王熙凤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之事,就打算和平儿一起商量怎么办,“凤姐便叫倒茶,小丫头子们会意,都出去了。”王熙凤说一句“倒茶”,下人们就明白了,是要他们告退。茶礼还有很多隐喻,不胜酒力,希望能“以茶代酒”,等待十来分钟,又可以说是“一盏茶”时等等。茶俗在明清小说中多有体现,《金瓶梅》写了市井茶馆里的茶,是大众世俗文化的代表,《红楼梦》多次写到了茶俗,如第十四回,秦可卿去世,王熙凤“供茶烧纸”,这是因为在古代,“茶”可以用于祭祀,又如第二十五回,王熙凤一语双关打趣林黛玉,说她喝了贾家的茶,怎么不给贾宝玉做媳妇,喝茶和娶媳妇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从宋代开始,茶就是一项重要的聘礼,喝了茶也就等于接受了聘礼,答应了媒事。明代的《茶流考本》认为这和茶的特性有关,“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所以茶成为了至性不移,忠贞坚定的象征,茶树又多籽,这又使得茶赋予了多子多孙的寓意。在《西游记》中,收八戒的时候,孙悟空打进了云寨洞的大门,八戒说他打破人家大门,是犯了死罪,孙悟空说:“这个呆子!我就打了大门,还有个辨处。象你强占人家女子,又没个三媒六证,又无些茶红酒礼,该问个真犯斩罪哩!”这里所谓的“茶红酒礼”也是将“茶”作为婚姻的一种凭证。古代南方一些地区结婚讲究“三茶礼”,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最终完成合法婚姻要“合茶”。总之,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儒释道在茶中都注入了自己的文化精神,茶道又影响了茶艺的发展,而茶成为一种艺术生活的同时,又广泛的形成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茶礼与茶俗。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晚报为什么儒释道都提倡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