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讲好北京故事述说京味文化
TUhjnbcbe - 2021/2/26 16:07:00

“老北京述闻”系列丛书是由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组织编写,为贯彻落实关于北京四个文化中心建设要求而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这套丛书着重从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方面,以“亲历、亲见、亲闻”为基本原则,邀请多位专家、文化名人,济济一堂,讲出北京人文故事,提炼首都文化符号,探讨首都文化的特点与传承,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丛书于年1月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老北京述闻》

“老北京述闻”系列丛书共12卷,分别讲述了北京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历史典故、人文地理、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建筑名胜、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会馆、传说故事、饮食名馔、史籍志书等,内容上涵盖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北京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古都文化源远流长,京味文化脍炙人口。讲好北京故事,述说风土人情、民间万象、人生百味,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老北京述闻”系列丛书在语言风格上非常注重文化讲述的故事性,行文活泼生动,兼顾了知识高度和可读性。从策划到执行,《老北京述闻》丛书的编写得到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出版集团等北京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的资源支持,各分卷作者多是北京文化建设各领域专家。

丛书采用统一的规格版式,共12卷,16开全彩色印刷。丛书封面“老北京述闻”五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先生题写。丛书的装帧设计由具备丰富文史类图书装帧设计经验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蒋艳完成。12卷扉页均有雅致的藏书票设计,由《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编辑、画家罗雪村创作完成。内文版式的设计简约大方,满赋人文历史气息。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出版业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建首善自京师始”,本丛书的出版发行是对北京文化的深层次探索,或可为北京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新的视野和历史支撑,能够在日后的北京文化发展历程中,真正帮助北京读者、外地读者甚或国际读者找到北京文化的认同感,共同擦亮北京文化这张金名片。(作者:刘娜)

老北京文化的张力

庚子岁末,喜读“老北京述闻”丛书。这套丛书是由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组织编写,众多北京文人学者执笔,全国*协委员黎晓宏总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

这套丛书有五个特点:一是坚持了*协文史资料编写“亲历、亲见、亲闻”原则;二是与以往写老北京故事不同,不炒冷饭,在传承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考古发现和北京史研究成果,使老北京述说更加详实可考;三是将丰富多彩的老北京文化分为12卷,有历史典故、人文地理、营国故事、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会馆、饮食名馔、史籍志书、传说故事;四是行文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兼顾知识、趣味和可读性;五是书籍装帧精良,恰到好处,考究而不奢华,适宜大众市场和阅读。

何谓“老北京”?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泛指过去的北京历史文化,内容又多展现近代以来文人墨客记忆犹新、带有“淡淡乡愁”的北京古都文化和京味儿文化。在北京前面加“老”字,透着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敬重、敬畏。诚然,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精华,也有糟粕,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就是要与时俱进,去其糟粕,弘扬其精华、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坚定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自信。“老北京述闻”就是这样一套丛书。

记述老北京,有丰富的史籍志书。每一部老北京的史籍志书背后都有故事,从写作到刊行,从传播到遗存,都有趣事可言,而且与北京历史文化名人心血相连。由国家图书馆专家参加编著的《老北京述闻·史籍志书》卷按时间顺序精选了60多种记述老北京的史籍志书,讲述了这些史籍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此卷可谓“老北京述闻”丛书中的亮点,内文行笔既专业又可读。比如,目前人们能够看到的北京地区最早的志书是《析津志佚》,原书《析津志》为元朝末年熊梦祥编纂。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王灿炽研究员考证,熊梦祥是在北京门头沟完成原书写作的。原书遗失后,20世纪30年代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赵万里等人从《永乐大典》《日下旧闻考》《顺天府志》等古籍中发现《析津志》文献,辑录成了《析津志佚》。

老北京文化是个富矿,其特点在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积淀十分深厚。要了解北京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悠久的人类活动历史;二是多年建城史;三是有千年建都历史。丛书之《人文地理》《历史典故》《古都文脉》《营国故事》等卷中,对上述三个特点做了系统而又详实的述说。在房山区周口店有距今50万年的“北京人”,20世纪60年代在门头沟区发现距今1万年“东胡林人”及生活遗址,20世纪80年代在平谷区发现距今年至年的上宅文化遗址;20世纪60年代初在昌平区发现距今年的雪山文化遗址等,时空与数字说明北京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连绵不断线。

丛书还从北京湾地理环境入手,述说了年前北京永定河南、北流域中的“燕”与“蓟”,利用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述说了“燕”与“蓟”的位置,以及城址的发展变化。北京城市发展有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从小到大,区位优势不断提升,从边陲小城到北方*事重镇,然后一跃成为国家都城,现今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千年古都,北京经历了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北京城和清北京城,以及民国初年北京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文脉传承。

老北京文化富有张力。这套丛书所谈老北京与北京史研究不同,除了正史,还包括戏曲曲艺、风物民俗、饮食名馔、传说故事。尤其传说故事,多为老北京人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有“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铸钟娘娘”“故宫角楼与鲁班爷”等等,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口述文学、文化史诗。

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人们发现不仅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在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从永定门到钟楼,不仅有一系列古代、近现代建筑遗存,还有丰富的、集中展现老北京文化、文脉的传说。例如,万宁桥为北京中轴线上重要文化遗产点,桥址经历了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传说桥下埋有棕色石鼠,与正阳门外汉白玉石马南北连成子午线,视为“明马暗鼠”,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还有“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传说。在丛书“传说故事”卷中,作者收集到的民间口述资料与刘伯温、姚广孝修建北京城的传说有关,同时展示了清朝帝师翁同龢在咸丰十年五月二十三日(年7月11日)日记中对这对谚语的记载,告诉我们要防范水灾与火灾,水火无情。在万宁桥下我们还没找到刻有“北京城”字样的石刻,在潭柘寺东部伙房内百人用餐的大锅灶台上却可以看到竖着刻有“潭柘寺”三个字的汉白玉石刻,镶嵌在灶台上方。作者实地考察后,感到这句谚语不仅仅是传说故事,还有文化的张力,告诉人们应如何科学有效防范火灾和水患:在潭柘寺,当灶台内燃烧的火苗蹿到刻有“潭柘寺”的汉白玉的时候,就要警惕火灾的发生;同样,在“七下八上”(指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北京雨季,位于万宁桥下的水位上升到刻有“北京城”石柱时,人们就要注意防止京城内水患的发生。由此可见,传说故事不仅是文化,往往还有哲理,透着古人朴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智慧。

老北京文化是张金名片,丰厚的历史与文化是它的含金量,编辑出版、阅读和通过多媒体传递信息,就是在不断擦亮这张金名片。有人说老北京像一本大书,打开了就合不上,让人一生也读不完,看不够。老北京像一瓶老酒,越在历史长河中沉淀越显芬芳,喝起来让人陶醉。衷心希望《老北京述闻》丛书出版后,北京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各种形式的书屋、吧厅能摆上这套丛书,让老北京文化发扬光大。(作者:李建平北京史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银安殿(即与皇帝金銮殿对应的亲王宫殿)正殿南立面复原图

老北京的营建秘密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今天广厦万千的新北京,回望老北京,勾起了我的“乡愁”。这并不是由于我离开了她,而是由于北京的变化太大太大,我的周围,衣、食、住、行都在随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奔跑。在我们前进的洪流中,幸好由北京市*协组织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写出了《老北京述闻》这部包含了北京历史文化各方面的大型丛书,把我带回了几十年前那儿时传唱的儿歌、吃过的小吃,踢毽子、放风筝,乃至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过对我这个研究建筑历史的人来说,能够把老北京古代建筑列为专门的一类加以论著,更是令我兴奋不已的事,这说明古建筑在“建筑大系列”里的地位与日俱增,我的老师梁思成先生奋斗终生事业终于得到了国人的认同,特别是北京城这几年的保护古城之举措,使他能够含笑九泉了。

建筑作为木石的史书,从中可以让今人知道古人的生活、习性、爱好、追求。《老北京述闻·营国故事》一书以“营国”为名,通过“皇家宫苑”、“国之都城”、“京畿辅弼”的架构,极为清晰地概括出老北京这座古都的独特之处,很见功底。

本书既不采用辞书式的索引列举,也一反教科书中那种先说城市历史,再说宫殿、坛庙、寺观、园林、民居,从大到小的罗列式的介绍套路,而是从最核心的职能所在地——皇家宫苑写起。因为北京是从封建社会成长起来的城市,皇帝的活动主宰着这座城市的命脉,也是当初营建工作的重心,所以就此开篇。例如皇帝需要用建筑来壮其威风,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于是采用建筑手段——三朝五门、中轴线来建造宫殿;为求得天地日月诸神的护佑,九坛八庙拱卫其间。同时,皇帝不仅需要威严的场所,也需要亲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于是在自然山水之间开辟“园居理*”场所,京西出现了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大批园林。皇帝对于自己的“家”进行经营的同时,对自己的子孙也得眷顾,于是要在自己的御园附近给子孙封王建府、造园。皇帝还要为自己寻找归宿,于是占据了京北风水宝地天寿山,建成明朝的皇帝陵。

同时,宗教也是历朝统治者不可或缺的手段,于是佛寺、道观应运而生,不但让皇族内部的精神得到寄托,也使得芸芸众生的意志沉醉于往生净土的幻想之中。长城、大运河,这两处世界遗产,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写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令人振奋人心的篇章。可以说,“四九城里中轴贯,三山五园西北连;西山一径三百寺,长城拱卫运河忙”四句话,极为精彩而有力的勾勒出了老北京的城市营建特色。

本书主编贺艳是我的学生。她跟随着我从事古建研究近20年,自从研究生时代就表现出一种对问题穷追不舍、追求完美的精神。她在此书的写作中追求完美,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老北京的事物:在书中介绍了这些古建筑的来龙去脉,并以生动的语言叙述着发生在每一座建筑里的故事;不仅建筑本身的论述史料依据充分,具有真实性,对于那一座座建筑里的人活动,也是通过查阅了大量文献、在史料爬梳中辨别真伪之后再呈现的,可谓是“真人”、“真事”、“真功夫”的作品。

尤为欣慰的是,贺艳结合本书编写工作,在两年的研究编写过程中培养带领出了一批90后的年轻人。虽然这些年轻人并不都是专门研究古代建筑的,但在主编贺艳的引导之下,无论是建筑学科、园林学科还是考古学科出身的,都以此为契机,受到了一次古代建筑文化的训练和熏陶,并在稿件一遍遍的修改提炼中得到收获,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能够这样传承下去。

经贺艳之手的最后打磨、提炼,使此书可读性极高,通过字里行间那生动的描述、画龙点睛,让我这个老北京爱不释手。(作者: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悠悠古都文脉绵延

当这本散发着墨香的《老北京述闻·古都文脉》出现在眼前时,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和欣喜。作者袁媛是我的年轻同事,供职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从事古代典籍整理研究工作。大约是年夏秋之际,我将她推荐给编委会,参加撰写《老北京述闻·古都文脉》卷。她很有兴趣也颇有些忐忑。她说,兴趣来自于因求学来到北京,一住就是十几年,对这座城市已有很深的感情,也一直保持着探索的好奇;忐忑则是因为对北京历史素无研究,积累甚少,恐怕难当此任。但好在,最终,兴趣战胜忐忑,才有了今天这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古都文脉”,简单来说,就是讲述北京的历史文化脉络。这个题目并不好写,一来内容庞杂,不易把握,二来,前人论述已多,难见新意。然而作者却凭借勤奋和巧思,找到了一种别具特色的写作方式。正如她在《前言》中所说:“我们希望既勾勒出北京几千年来文化演进的大致脉络,也将历史长河中那些闪闪发亮的珍珠捧呈于前;希望既讲述历代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举措与成绩,也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好北京故事述说京味文化